热门搜索:网页游戏 火箭球赛 热门音乐 黄海军演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淮安记忆 >> 内容

十里长街之西长街——漕运带给清江浦的繁荣

时间:2021/3/30 10:24:53


  里运河滋养了淮安大地上的人民,也给古老的清江浦带来过冠绝一时的繁华。里运河流经淮安主城区的北岸,曾经有一条人文荟萃、商业繁盛的古老街道,这便是十里长街。十里长街西起现今的清河路,东至水渡口的清淮路,中间以承德路为界,以西叫西长街,以东叫东长街。虽然在城市的发展与改造过程中,十里长街的古老街道都已不复存在,但关于十里长街的一切,至今仍留存于老一辈人的记忆里。本文记述的,就是十里长街的西长街。

  ●西长街西段,人文荟萃的书香之地

  十里长街古称“河北长街”,长度约十华里左右,到了近代才被称为“十里长街”,因街道弯弯曲曲像一条蜿蜒的龙,又有“龙街”的别称。它的形成不是统一规划施工的结果,而是在不同时期分段建成,所以街道弯曲不平直,也形成了独立的街名。明成化年间,黄河水位暴涨,含有大量泥沙的黄河水灌入里运河,使清江大闸(今若飞桥)以西的河床淤浅上抬,漕运受阻,因此不得不在水渡口另辟码头,并修建了东长街的东段。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负责治河的都御史王宗沭从当时的海神庙开始,由西向东用石块垒砌河堤,后来在这道石堤上先后建起了房屋,形成了街道,是为西长街。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为了分流湍急的里运河水,挖掘了一条越河,不久后在越河北岸修筑了东长街的西段,十里长街于是得以贯通。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条古老的街道十分狭窄,宽仅4米左右,路面用长条石铺就,下有排水沟,沟水排入里运河。

  历史上,西长街的西段(即现今的淮海路到清河路之间)是一个人文荟萃的教育区,这里汇聚了不少书院、学校和私塾,著名的周恩来总理童年读书处就位于此区。1979年,淮阴市政府对周恩来总理童年读书处的14间房屋进行了整修,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于1995年被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其实,西长街西段的读书氛围古来有之。据当地老人介绍,过去这里住的大多都是书香门第,家家书声琅琅,人人彬彬有礼。清朝时,这里还出过两位张姓县知事和闻、王二位举人,一时传为美谈。西长街西段曾有座当时很有名气的海神庙,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乡绅方甫卿曾在海神庙内办过海神庙小学,1937年后改名为永宁小学。海神庙以西还有一座“四公祠”,是乾隆第二次南巡路过清江浦后修建的,纪念在淮治水督漕的靳辅、齐苏勒、嵇曾筠和高斌等四位有功之臣。如今,在清晏园内还保存有“四公祠”遗留下的残碑。

  ●西长街水龙局,一座民办的消防单位

  西长街的众多小巷中,属录事巷比较有名。它大致位于如今大运河文化广场船帆造型建筑的正南方向,与铜元局旧址相距不远。据介绍,录事本是古代官名,后演变为特指会饮时执掌酒令的人,又借指妓女。清朝时期,此处一度有数个妓院存在,因此有了“录事巷”之称。在淮安近代历史上,录事巷关联着许多引入注目的新生事物。光绪五年(1879年),在录事巷西侧设立了电报局。光绪三十年(1904年),录事巷西侧又开办了铜元局。民国年间,铜元局的旧址为“淮阴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用,专员王德溥在此办公,他大力剿匪、为民除害,为当时群众所传颂。

  在录事巷东边还设有一座民办的消防单位——水龙局。水龙局由当时的西长街各个商铺自发集资筹建而成。水龙局的主要灭火设备有水龙(又叫洋龙)、水龙带及水淼子、大木桶、挑水木桶、板斧、长柄铁扒、云梯、火球、头盔等。水龙为铁制,下有四只铁轮,前后各有一副压水把手,顶端挂有大铜铃。一旦有火情发生,两三人在后面紧握压水把手用力推动,两三人在前面用粗绳牵拉,水龙就能快速前进。铁轮滚动在高低不平的石板路上发出隆隆响声,水龙顶端的大铜铃随着颠簸响个不停,水龙上的火哨、铜锣不停地吹着敲着,行人听到后就会自觉地远远避让。到达火场后,消防队员在水龙上迅速接上粗橡胶管子,管子一端放进大木桶,十多副挑水担子不断挑来,一桶桶水倒入大木桶。这时水龙两头的压水把手处各有两三人用力上下按压,将水冲压到水龙一侧的帆布水龙带里,再从水淼子喷出,远远地向着火处喷射。为了避免火势蔓延,还有队员充当专门的破坏手,架着云梯、用板斧和铁扒在火场周围劈开一条隔离带。为保安全,消防队员都戴着金属头盔。

  水龙局的消防队员由各店铺老板或伙计组成。他们都是义务劳动,没有任何报酬,还经常要出资保养设施,添置损坏和消耗的物品。好在水龙局距各家店铺都不太远,一旦有火情,消防队员们能很快集中并行动起来。据老人回忆,当时西长街水龙局在万子口蒋家绳店的三楼顶上安装了一只大铜铃,发现火警后便会有人上去不停地摇动铜铃。解放初期,环城路水关东侧新市场的一场大火烧了整整一夜,火光映红了半边天,蒋家绳店三楼顶上的大铜铃也响了一夜,附近的水龙队都赶到了现场,连淮城消防队也赶来支援。

  ●人民剧场 红极一时的戏曲胜地

  在西长街一户人家的大院内,曾经有座民众戏院,是很多淮安人都熟悉的人民剧场的前身。该戏院为1948年12月淮阴第二次解放后,由住在西长街铜元局东边一些喜爱淮剧的商户凑钱建的,上演的戏剧多以淮剧为主,有《施公案》《孟丽君》《乾隆下江南》《杨家将》等,也曾演出过京剧。1953年,政府拨款旧币一亿六千万元(相当于新币的一万六千元)重建了戏院,将草木结构的房子全部拆掉,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座砖木结构的平房,戏院名称仍为民众戏院。在当时清江市的几个剧场中,民众戏院首开了观众对号入座的先河,可以预售票。

  1955年,因清江机器厂的扩建,民众戏院需要拆迁。市政府拨款四万八千元,在北门桥北面新盖了一个剧场,分楼上楼下两层,改名为人民剧场。新剧场于1955年3月动工,9月竣工,10月5日正式开业,江苏省京剧团的部分演员作了首场演出,演出剧目为《失空斩》《贵妃醉酒》等。主要演员有王琴生、沈筱梅、宋鸣啸等。当年,以俞新萍为团长的越剧团还从苏州来到清江市,在人民剧场演出了越剧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大获成功,轰动全市。

  人民剧场的条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苏北地区可谓上乘,砖木结构、平瓦屋顶,还有钢筋水泥结构的楼座,底层面积达456.5平方米,设有1100多个座位,在舞台下面还放置了几口大缸,起到共鸣作用,大型剧团都可以来此演出。多年以来,人民剧场接待的剧团有上千团次,很多一流的剧团、一流的演员都曾在人民剧场演出过,如京剧四大名旦中的荀慧生、尚小云,锡剧“三头牌”的姚澄、王兰英、沈佩华,扬剧的高秀英,全国闻名的表演艺术家张继青,著名电影演员斯琴高娃、王馥荔等。

  1960年,人民剧场曾一度改名为人民大会堂。这一年的3月份,江苏省青年向“三荒”(荒山、荒地、荒滩)进军誓师大会在徐州开幕,在淮阴闭幕。3月17日,在人民剧场举行了闭幕式,闭幕式结束后,市吕剧团演出了《拾棉花》,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参加闭幕式并观看了演出。1963年5月,国防部部长、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来淮视察,也在人民剧场观看了演出。1985年10月5日,人民剧场召开了剧场建场三十周年座谈会。淮剧表演艺术家筱文艳、何叫天率上海市人民淮剧团来淮祝贺,合演了《铡美案》。

  上世纪90年代后,人民剧场已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电视的普及、流行歌曲风行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下,人民剧场的境况已大不如前。2010年7月,留存着几代人记忆的人民剧场被拆除。

作者:不详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版权所有
  • 淮安经济网(www.intha.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淮安经济网信息热线:1930160103@qq.com
  • 苏ICP备:050248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