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网页游戏 火箭球赛 热门音乐 黄海军演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淮安记忆 >> 内容

北门桥沧桑变化见证淮安发展历史

时间:2021/3/30 10:24:53


  有河的地方就会有桥。流淌千年穿城而过的里运河上,自然也少不了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桥。北门桥就是其中一座。如今的北门桥虽然不长,但是桥面宽阔、设计坚固,将里运河南北的人民路连为通途。事实上,北门桥所包含的历史信息远比我们看到的要丰富,这座桥的沧桑变化,折射出的是整个淮安历史发展的轨迹。


  ●说前世,船船相连搭起一座浮桥


  北门桥最早的历史可追溯至清康熙九年(1670年)。此前里运河上除了清江大闸可通行人外,其它地方则需要利用渡船过河。时任工部分司驻淮的著名诗人王士桢首次在现北门桥处设置了船桥。所谓船桥即用数只长方形木船首尾相接而成的浮桥,相比渡船更加安全方便。当有上下水船只通过时,还可以随时启闭,王士桢设此浮桥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收验船税。后因船税划归“淮关”,浮桥遭废弃。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现北门桥的桥口南北岸建立了消防机构水龙局,为了方便水龙过河,第二次设置了船桥。桥船共五只,以铁索相连,船舷有木栏,每日定时开放让船只通过。但因桥船宽大,撑驶不便,上下水船只通过时启闭费时费力,因此在船桥旁仍保留了两只对开的渡船,以便在船桥开启时摆渡行人。清同治四年(1865年)秋,由吴棠主持修筑的清江浦城竣工,北门(拱宸门)正对浮船,所以称桥为“北门浮桥”,渡口称“北门渡口”。


  1932年,国民政府在北门浮桥处开建拉桥。该桥全长50米,宽5米,桥面可以拉动,故称“拉桥”。桥桩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面和两侧栏杆均为木结构。桥面分三部分,南北为固定桥面,中间为活动桥面,其中南桥面位置低于北桥面,其两旁铺有钢轨并各设一只绞盘,当有船只通过时,摇动绞盘,即可通过铁索和滑轮将中间桥面牵引至南桥面,与南桥面叠拢;如反方向摇动绞盘,活动桥面又可北移,与北桥面连接,行人和车辆又可通行。此桥建好后,渡船仍保留着,为急于过桥的人摆渡。


  北门桥之所以建拉桥,是当时的地理条件所限。桥南侧为清江浦城的北门,早已定型,桥北侧则是阜成街即十里长街中的一段。建成拉桥可让南北路面大体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如果建成固定式桥面,桥下净高较低,船只无法通过。负责拉桥的工人共有十位,当时均为固定职业。据当地老人回忆,拉桥时,四人负责关闭两头的活动栅拦,不让行人进入桥内,另有四人两两一组分别操作两只绞盘,还有二人嘴含口哨手执小旗负责指挥。


  1939年3月1日,日寇从清江浦城南门入侵。国民党部队撤退时,为了延缓日寇的追击,于夜间11点钟,在北门大桥的活动桥面上浇了汽油,将桥面烧毁。


  ●忆抗战,几块条石见证淮安四百年历史


  淮阴被日寇侵占后,鬼子弄来钢板铺在北门桥烧坏的桥面上,将桥修复,并在桥南修筑了碉堡,在北门城楼上架起机枪,随时监视、封锁着大桥,经常对过往的老百姓进行搜身。大桥两边的河面上,时常可以看到成列的货船停泊,旁边则有架着机枪的汽艇保护,这些货船上装载的是日寇从各处掠夺来的粮食和物资,准备向外转运。


  从1939年3月到1945年8月日寇宣布投降,在淮阴沦陷的6年多时间里,北门大桥沦为鬼子屠杀我抗日军民的场地。日军在夜间将抓来的抗日军民反绑两手,坠上石块,从桥上抛到河底。据当地老人回忆,当时夜里经常可以听到铁镣的响声和扑通扑通的落水声,间杂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声。每当听到这样的声音,人们多半都会彻夜不眠,默默地记下日寇欠下淮阴人民的又一笔血债。史料记载,被如此坠溺杀害者不下四五百人。


  日寇在对淮阴城轰炸中,曾将北门桥附近城墙下的一处防空洞炸塌,一次就夺去了84条无辜百姓的生命。据家住北门桥附近、现年71岁的老人张崇善介绍,他的母亲亲眼目睹了日寇制造的这场惨案。当时的国民党淮阴县政府在如今市实验小学现址旁赵家楼西侧城墙下挖有一个防空洞。1938年3月的一天,从连云港起飞的日寇飞机轰炸淮阴城,警报声四处响起,附近居民纷纷躲进防空洞中。结果日军飞机将防空洞炸塌,洞内84人全部被炸死压死。“我母亲当时亲眼看到,挖出来的尸体铺了一大片,场面惨不忍睹。”张祟善老人说。


  2004年,北门桥东面不远的长征桥开始修建,在运河南岸东侧的桩基施工过程中,钻探机遇到了阻力,怎么也钻不下去。当时,年近六十的张崇善告诉施工人员,你们的钻机遇到了当年建清江浦城的条石了。工人们按照老人的指点,沿着钻探井筒向下挖掘,果然挖出了几块长条石。张崇善又说,这几块石头非同小可,是有四百多年历史的珍贵文物,最初是建洪泽湖大堤用的。洪泽湖大堤的条石是怎么“飞跃”到北门桥边的里运河岸的呢?原来,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年),潘季驯总理河运,开始建直立式条石墙,又称石工墙。洪泽湖大堤全长67公里,北起淮阴区码头镇,南达洪泽县的蒋坝镇,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前后经历171年,直到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才基本告成。临湖一面全用18层条石垒成,使用江南运来的大青石,石块之间则以铁锭连结。清同治三年春(1864年),为了防备捻军的骚扰和进攻,时任清河县知事的吴棠开工修筑清江浦城,将洪泽湖高家堰北端的一段,即淮阴区码关镇仲弓村至高堰乡武家墩一段的石堤大条石拆下,作为砌城的材料,翌年秋即告竣工,花费白银12万两。1938年3月,日军飞机轰炸淮阴城时,北门桥附近的一段城墙被炸塌,城墙上的城砖和条石落入里运河中。张崇善老人说,这几块不起眼的条石见证了淮安四百多年中几个阶段的历史,它既显示了明清时期劳动人民治理水患的智慧,也见证了清江浦城的诞生和历史作用,更是日寇侵华罪行的如山铁证。


  ●看今朝,崭新的现代化桥梁成景观


  1945年9月至1948年12月,淮阴城历经两次解放,北门桥也数度经历战火。战后,人民政府迅速修复大桥。


  1953年,当时的清江市人民政府拿出了1954年市政基本建设工程年度计划任务书,其规划内容中就有整修北门大桥一项。该项工程于1954年7月13日开始施工,只用了51个工作日,提前十天完成,实用人民币旧币2.4万元,在北门桥原有基础上进行全面整修,但拉桥结构未变,桥高桥宽也未变。


  1958年,淮阴经济迅猛发展,市政府拓宽了北门大街,改名为人民南路,同时填汪平圩新造了一条人民北路,于是北门大桥改名为“人民桥”。


  记者在淮安市档案馆内看到了1962年12月24日淮阴市人民委员会向省计委提交的《关于报请批准改建北门桥设计任务书和改建经费的报告》(淮建字第19号)。这份档案中指出,北门桥大修已有八九年的时间,桥面破损严重,且拉桥工人的工资和小修费用每年也要耗费五六千元。当时需将北门大桥改建为固定桥面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即城南开挖了新的大运河,大的船只已由新航道通航,里运河流经市区的一段已变得水流平缓,不再对往来船只形成威胁。记者还查阅到了另一份相关的档案——1963年2月25日江苏省建设厅《关于同意北门桥设计任务书报告的批复》。此后,北门大桥改建工程开工建设,至1963年10月,一座崭新的北门大桥竣工,桥面改成了钢筋混凝土的永久性桥面,桥宽为8米,桥长仍为50米,全部投资为10万元人民币。历经近30年时光的旧式拉桥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1979年,淮阴市政府又拨款30万元扩建北门大桥。在原钢筋混凝土桩柱东侧,增加了桥桩,将大桥桥面由原8米扩建成宽15米,其中车行道宽12米,两旁人行道各宽1.5米。当年8月改扩建完成后,在桥南北两端的桥裙上分别镶嵌了碑石,由我市著名书法家戚庆隆先生书写了“北门大桥 一九六三年十月 淮阴市建设局”和“北门大桥 一九七九年八月扩建 清江市城建局”。从此,人民桥又改称北门大桥。


  1981年,北门大桥又进行了抗震加固,2007年桥面进行了维修。2014年6月起,淮安市人民政府对北门桥又一次进行了升级改造。7月16日,在北门桥西侧发现了百米清江浦城墙遗址,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当年吴棠所造的清江浦城虽于1951年到1953年被先后拆除,但其墙基却深埋地下。市政府对清江浦城遗址保护工作高度重视,拟将已发现的城墙遗址进行保护展示。2016年元旦,新的北门大桥正式开放交通,迎接南来北往的人们。桥面道路拓宽至25米,比老桥宽了10米,为双向四车道,桥的四角则建有四座古朴典雅的桥亭,为里运河文化长廊又增添了一处新的景观。

作者:不详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版权所有
  • 淮安经济网(www.intha.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淮安经济网信息热线:1930160103@qq.com
  • 苏ICP备:05024815号